
         刘文霞
         
         基本情况
         姓名:刘文霞
         职称:教授/博士
         联系地址: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郑州市金水东路136号)
         联系方式:E-mail: wxliu@ncwu.edu.cn
         
         教育背景
         1991.09-1995.06郑州大学,学士
         2003.09-2006.06郑州大学,硕士研究生
         2007.09-2010.06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研究生
         
         工作履历
         1995.07-2007.09郑州大学(助教、讲师、俄语专业教研室主任)
         2007.09-2010.06中央民族大学(讲师)
         2010.06-2019.04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教授)
         2018.10-2022.05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
         2022.06-至 今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
         
         承担课程
         美国文学、英语文学导论、文学翻译、翻译行业标准与规范、俄语语法
         
         研究领域
         主要研究方向为俄裔美国文学、文学翻译和研究生教育。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美国‘甜菜一代’作家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双语作家纳博科夫研究”、河南省专业学位研究生精品教学案例项目和全国MTI教指委教研项目等省部级以上项目多项,出版学术专著3部,在《文艺报》《外国文学动态与研究》《英美文学研究论丛》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翻译并出版长篇小说《深黑》(20万字)和其他中短篇小说7篇。研究成果多次获得河南省高校社科研究优秀成果特等奖、一等奖及河南省高校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学术兼职
         兼任河南省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中外阅读学专业研究会常务理事、河南省外国文学与比较文学学会常务理事、全国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会理事、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外国文学研究中心主任、水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郑州大学英美文学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等。
         
         主要科研项目
         1.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美国‘甜菜一代’作家研究”(项目编号:18BW043)
         2.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双语作家纳博科夫研究”(项目编号:11YJA752010)
         3.全国MTI教指委教研项目“河南高校MTI兼职教师与实习基地认证与管理实践研究”(项目编号:MTIJZW201605)
         4.河南省专业学位研究生精品教学案例项目“文学翻译”(项目编号:YJS2021AL001)
         
         出版学术专著
         1.刘文霞:《大海的回响:西方海洋文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6.
         2.刘文霞:《俄国后现代主义小说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8.
         3.刘文霞:《纳博科夫的传统继承与艺术创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8.
         
         出版译作和译著
         1.M.施拉耶尔:“阿姆斯特丹的赎罪日”,刘文霞译,《译林》,2014(4):56-61。
         2.杰森·法拉戈:“博物馆何以成为新教堂”,刘文霞译,《译林》,2016(3):16-19。
         3.本杰明·拉姆:“为何要重读《失乐园》?”,刘文霞译,《译林》,2018(2):6-10。
         4.劳拉·格里芬:“夜幕降临”,刘文霞译,《译林》,2021(6):98-112。
         5.劳拉·格里芬:《深黑》(长篇小说),刘文霞译,《译林》,2021(2):109-207。
         6.吉姆·艾林:“安妮公主”,刘文霞、南晨语译,《啄木鸟》,2017(5):125-130。
         7.罗素·班克斯:“父亲”,刘文霞、李宏伟译,《啄木鸟》,2018(8):163-168.
         
         主要学术论文
         1.俄裔作家:美国犹太文学的“新声代”,《外国文学动态研究》,2014(3):55-59,CSSCI。
         2.The Beet Generation:美国文坛的“甜菜一代”,《文艺报》,2016.12。
         3.“再等一年”又如何?——评克拉西科夫和她的《再等一年》,《外国文学动态研究》,2017(4):43-49,CSSCI。
         4.“俄罗斯性”与“非俄罗斯性”:论纳博科夫与俄罗斯文学传统,《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12(2):381-384,CSSCI。
         5.斯维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和她的诺贝尔文学奖,《博览群书》,2015(11):82-86。
         6.阅读·想象·创新:谈英美文学课堂教学,《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6):125-127。
         7.激发想象力,培养创新能力,《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2(5):177-179。
         8.《劳拉的原型》及其出版背后的故事,《文艺报》,2010.1。
         9.“死亡的乐趣:评纳博科夫的绝笔之作《劳拉的原型》”,《外国文学动态》,2010(4):27-29,CSSCI。
         10.纳博科夫研究在中国,《汉语言文学研究》,2010(3):86-90,CSSCI。